Vandee's Blog

23 Feb 2023

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

虚拟摄影和艺术

最近还是入坑了switch,玩了一下塞尔达,在爬山开图的时候,看到了许多绝美的风光,就习惯性的来了两张。

游戏摄影,或者说是虚拟摄影,这类的概念,就像无反对单反、数码摄影对胶片的挑战一样,以后一定会挑战传统的摄影理念。AI随着chatGPT的公测,让我们更近距离的体验到了AI对生活、行业、技术的改变。

PS等各种后期视频、图片软件,也都加入了AI处理的功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后期越来越便利,创作的多样性也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谈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的事了。现在大量的插图、封面图,都是由AI自动生成。

摄影后期和前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摄影前期的重要性,这个摄影的根本正在被人们忽视。

摄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数码摄影的作品载体(不冲印的前提下)简而言之就是:图片格式。JPG,PNG,GIF,RAW。这么看,摄影作品和游戏摄影、AI做图(虚拟摄影)本质上区别不是很大。

所以从形式上来说,摄影作品这个概念的外延现在已经非常大了,最主要的延伸就体现在作品的载体上,许多图片形式的作品,也都可以包含在摄影作品这个概念的外延之中。

而摄影这个概念的内涵,我认为是至少包括四个部分的:

摄影行为主体,摄影器材,摄影作品载体,摄影作品呈现。

即:由谁,通过什么固定图像和色彩的方式,以什么形式保存(胶片、数码),以什么形式呈现(冲印,以网络形式上传)。

摄影主体是不是一定要是人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个人倾向于折中说:有人的参与就行。

或者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一般已经默认为摄影主体是人了,这显然缩小了摄影作为一个艺术概念的外延。进一步说,这又不得不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我们人类,到底是作为一个裁判,即审美规则的制定者,还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即参与到整个宇宙,或是整个大自然的评价标准中去。

而这正是艺术的价值,这个根本的问题,这个话题目前我还展开不了。但我的观点是:艺术的绝对价值是可以脱离人的意识和标准而客观存在的。这些在宇宙、自然中已经存在的秩序和绝对的美,是不因人的意识改变而改变的。我们所做的是发现美,表达美,在这些客观存在的根本的“秩序美”之上创造我们人类文化的“艺术美”。

如果说艺术是一个形式,那美就是艺术内容的本质。

打个比方:另一个外星文明,也有着他们的对于艺术的定义和表述,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美”这个概念。即自然中的风光、各种自然现象, 我们不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初始创造者,我们是诞生于这些物质元素本身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我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艺术理念、人类的文明,至少目前还脱离不了宇宙秩序这个根本的规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这个概念一样是有前提的。这些概念放到宇宙的尺度内,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我也一向对现有的我们人类文明中关于什么是美的,什么不是美的,不那么在意。

美的标准一定不会是一恒不变的,至少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太多次艺术审美的变革(人文主义发展之前,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大多是宗教体裁的,人类思想解放之后才更多的出现描绘人自身表达的艺术作品。)这些变革有思想解放带来的,也有技术发展带来的(绘画、摄影、到现在的AIGC)。古人仰望天空看星星,我们现在探索宇宙,看星系。

不变的是美的本质。它以后还会被不同的主体表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不管如何去定义美这个概念,我认为美是包含在「绝对秩序」这个概念之中的:对称、规则的几何图形等这些元素排列的形式和方式,会给人或者其他生物带来 稳定感、和谐感、平衡感 ,无论是视觉上的还是体感上的。简而言之,让人感到舒适的,你就会觉得它美。这个概念在《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讲解。

对于人类而言,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寄托着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美是一种希望。

说回摄影。

徐淳刚:中国摄影向何处去 (qq.com)这篇文章里面说到了一个概念:摄影的本体语言。

今天的中国摄影,没有自己的本体语言。一切都是照搬国外。国外有新纪实,我们照搬新纪实,国外有景观,我们也照搬景观,始终走在西方后面。摄影归根到底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一种和自身发生真切关系的语言。我们可以从郎静山的例子,看清中国摄影的语言探索。郎静山的摄影,虽然是画意摄影,远远滞后于西方当时的直接摄影,但是郎静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想走出一条“中国摄影”的路,这就牵扯到摄影的本体语言的问题。

摄影技术、相机、银盐、数码,所有的东西都是西方的,怎样才能有自己的本体语言?郎静山的摄影是理想化的,他想着把中国绘画融入摄影。但如何走出中国摄影的道路?如何让摄影的语言成为中国摄影的语言?尽管郎静山的摄影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的实践意义重大。

关于中国摄影的本体语言,郎静山说了一句话,一语中的。他说:“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跑,即使拍得再好,拍得再像,也是跟人家学的。”所以他想走中国摄影自己的路,这个方向无疑是对的。但郎静山的摄影后继无人。他想去讲求古典主义,可是我们的生活和理念已经完全现代化,所以中间的鸿沟非常大,很难做到中西合璧。这是郎静山的困境,一种严峻的美学困境,也是我们的真实困境,一种文化传承与缺失的困境,传统与现代的困境。

到底什么是摄影的本体语言? 摄影的本体语言不是指技术性的语言,它是指根本性的语言,表现的最终的本质是什么样的 。摄影是西方的,为什么要说郎静山,就是因为他有意识地在思考中国摄影的本体语言,不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去拍。郎静山在思考摄影的本体语言,这个在过去的摄影师中是绝无仅有的。现在中国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别人一写文章,就说国外的摄影师也拍过,那个摄影师也拍过。我们没有自己的本体,借鉴了别人的本体。摄影的本体语言最终是一种文化的、本质的东西,是一个最高理念的东西。中国摄影没有自己的本体语言,会始终被牵着鼻子走,甚至会在世界摄影的范围内被淘汰。

我认为这个概念侧重点是表现形式,摄影内容的表现形式,美的标准,美的表现形式。

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上面已经说的很多了。

黑客帝国

接着艺术的表现形式这条线往下说。摄影当然只是艺术表现形式里很小的一个了,也是很年轻的一个。

今天主要想思考的是,虚拟与现实的问题。

说到这个,不得不先扯一下黑客帝国。这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了。和一样超前的终结者、还有大佬级别的星际穿越不同,和可帝国里夹带着许多哲学的思考。它将人与AI,虚拟与现实等一些主题借着这个故事,表现的太好了。插管接入虚拟世界这个设定实在是太巧妙了。电影名字名字也起的好,The Matrix,中文名就少了许多哲学的韵味。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培根悖论】深度回顾世纪之交最佳科幻系列《黑客帝国》_哔哩哔哩_bilibili,豆瓣上也有许多很有想象力的解读,黑客帝国 (豆瓣) (douban.com)

最有代表性的一定是 Morpheus 让 Neo 选药丸这个场景了:

这两个名字也是有寓意的(网络摘录):

Neo:

Neo有两层意思,neo是希腊语里的"new",他将带领我们开启新的篇章。另外Neo其实还是一个anagram,即变位词,由颠倒字母顺序而构成的词。Neo是one的变位词。Neo is the One。Neo就是那个唯一,那个救世主。

Neo本名Thomas A·Anderson,从希腊语角度考虑的话,Thomas有"twin"和"leader"的意思。

Morpheus:

人物原型出自尼尔·盖曼大神的《Sandman》同名人物。Morpheus这个词表示The God of dreams,是希腊神话里掌管梦的神。

这些神话的元素,让本身就有很浓哲学内核的电影更有美感了。

今天想说的是:虚拟和现实的界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模糊。

虽然元宇宙凉了,Facebook 推的 Meta,凉的一塌糊涂,但还记得刚开始由比特币、去中心化、WEB3 这些概念衍生出的元宇宙被吹的有多火么。正如现在的 chatGPT。AI 的革命或许真的就不远了。人类现在想突破宇宙这个尺度的限制,可能真的得改造自己的生物属性了

什么是虚拟?什么才是现实?

我们有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现在眼见真的不一定是实了。关于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问题上,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当虚拟现实眼镜真的可以做成隐形眼镜的大小,我们人类将迎来全新的世界。仅仅通过视觉,我们就必须得重新定义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

以后一定是虚拟叠加现实的世界,因为现在已经是如此了。社交软件只不过没有被虚拟现实化,元宇宙因为技术的瓶颈,还不能有质变,这些社交软件的账号,就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分身,另一个我们,我们一直在用虚拟与现实沟通。(2024-10-28-再编辑:在这个笔记笔记里我又想到了同样的事。)

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全新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世界:

存在着一个类似终结者里天网的全球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它接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带上VR设备,各种新的移动终端,VR百度地图导航,实时在视网膜上显示。道路名称,交通状况,店铺信息,一目了然。然后路上碰到一家新开的煎饼果子店,摊位信息上显示着今天老板卖了多少个煎饼果子,

老板的头上还显示着他今天刚更新的朋友圈:这个月生意不太行,生活好难,加油!但是刚在天网商城买了一套虚拟衣服,就是今天身上的这件“梵高向日葵”,真的好看!哈哈。

于是你也登录了天网商城,领取了连续签到的天网币,看了眼天网账户的余额。边等着果子,边逛着网店。逛着逛着,你预设的5条最快上班线路中的一条,发来提示,公交还有10分钟到站。

虚拟现实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一定会很多,但我也真的很期待这样的世界。

所以如果是这样,什么是虚拟,什么又是现实呢?

你会更想带上这个VR眼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还是不带眼镜,看着其他都带着眼镜的人看着你。

如果是这样,对于你来说,不带眼镜就真的就真实了么?

那个时候,你会选择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呢?

“梦是欲望的满足”,这句话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结论。

虚拟是现实的映射,没有黑也就无所谓白,

影也本就是是光的一部分,没有了影就感受不到光的力量。

这也是我喜欢摄影的原因了,

按下快门的一瞬间,

虚拟和现实相互映射,就随着那一声让人上瘾的咔擦声,链接了。

链接着我们对美,以及美好的想象。

Tags: Philosophy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