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dee's Blog

06 Dec 2023

Learn All The Time

尝试维持两种相反的想法

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谈什么是聪明的头脑: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ect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ing ideas in your hea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对一流智力的考验是能够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个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运作的能力。”

Source: The Crack-Up

如同伏尔泰可能所说: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虽然不是伏尔泰原话但不妨碍引用,借谁的口无妨。一位伟大的农夫和伟大的哲学家没有区别。

太极张三丰

这既是一种包容的人生态度,更是让思维保持活跃和客观的修行的一种实际方法。这当然不是说,要精神分裂,每时每刻都和相反的想法做斗争,而是共存。**让事物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同时呈现在思维当中,这绝对可以说是一种修行**。就像张三丰悟出的太极,它无形又包容万千变化,这是自我与万物的变化保持的微妙平衡,是自我与外界对话,信息交换的微妙平衡。这真是人类与自然最完美的关系的一种了。

在最近看完的卡洛·罗韦利 时间的秩序 一书中,按照圈量子理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是事件表现的形式。

很久以来,我们都试图从基本物质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物理学也许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需要追寻这种基本物质。但我们研究得越多,越难以从“存在的东西”这个角度去理解世界,而从事件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世界却容易得多。

“我们可以把世界看作由物体、物质、实体这一类东西构成。或者我 们可以把它看作由事件、发生、过程、出现组成。它不能持久,会不断 转化,无法在时间中永恒。基础物理学中,时间概念的毁灭导致了以上 两种观点中前者的崩塌,而非后者。 这是一种领悟,认识到无常的普遍性,而不是一切在静止的时间里停滞 。通过把世界看作事件、过程的集合,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与描述世 界。这是与相对论兼容的唯一方式。世界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事件 的集合。 物体与事件的区别在于,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 。石头是典型的“物体”,我们可以问它明天在哪里。与此相反, 亲吻是一个“事件”,问这个吻明天在哪儿是没有意义的。世界由亲吻的 网络构成,而非石头。

因此,我们按照出现的方式而非存在的方式来描述世界。牛顿力 学、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等,都告诉我们事件怎样发生,而非事 物是什么样的。通过研究生物的演化与生存,我们理解了生物学。通过 研究人与人交往、思考的方式,我们才理解心理学(只有一点点,并不 多)…… 通过形成过程而非存在,我们理解世界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

来源:时间的秩序 -卡洛·罗韦利

他同样写到:

我认为不需要比这理解得更多了。我们可以问更多问题,但我们要 小心那些无法被准确表述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了时间能被谈论的所有方面,我们就发现了时间。**我们也许表达不出对时间的直接感知,但还是 对它笨拙地示意(好吧,但它为何会“流逝”呢?),但我相信,我们现 在只是在把事情搞混,执意要把近似的语言转化为事物。当我们无法精 准地表述问题时,通常不是由于这个问题十分深奥,而是因为这是一个 假问题。

还是拿张三丰的太极来说。可能在太极被“创造”出来之前,其实太极这种形式就已经存在了。要回答“太极”这个语言概念什么,按照一直以来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这样: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探究本质,归纳总结真理。

但就像时间这种概念一样,这个概念是人类思维、体验提出的,我们把这个未知的概念用”时间“来指代,但其实很可能时间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概念,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人类思维的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我们一贯用已知的东西来描述未知,来获得一种确定性,可描述性,因为我们要开口说话,我们要和物质进行信息交换,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个、那个,this、that。因此我们想描述昨天发生的一个事的时候,我们自动在思维中想出一个概念去表达,没有语言的时候我们用肢体、图案 。所以我们自动得出一个“时间”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大脑结构对于记忆的处理,我们的记忆中存在这种对发生过的事情留下的痕迹 ,于是我们说昨天发生了什么,刚刚发生了什么。

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

扯远了一点,回到开头说的太极的修行。

在探求一个未知的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可避免的被问题本身所限制了。因为仿佛要获得打开一扇门的钥匙就必须先看看这个钥匙孔张什么样。但这个未知问题很可能本身就没有可以被人类现有思维理解的表现形式,它也从来不是一扇门,也就没钥匙和钥匙孔这一说了,正如同刚刚说到的时间这个概念。因此,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

举个书中的苹果酒的例子:

如果宇宙的一个子集在这种意义上很特殊,那么对这个子集而言, 宇宙的熵在过去就很低,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成立;记忆会存在,痕迹会 留下,也会有进化、生命与思想。

换句话说,如果宇宙中有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肯定会有——那 么我们就刚好属于它。此处,“我们”指的是我们经常接触并且用来描述 世界的物理量的集合。因此,也许,时间的流动不是宇宙的特征,就像 天空的旋转,来自我们在自己角落中的独特视角。

但为什么我们会属于这些特殊的系统呢?苹果长在喝苹果酒的北 欧,葡萄长在喝葡萄酒的南方,和这个是同样的原因。或是在我出生的 地方,人们居然刚好说的是我的母语;或是温暖我们的太阳与我们的距 离刚好合适——不近也不远。**这些例子里,“奇特”的巧合都源于把因果 关系搞反了:不是苹果长在了喝苹果酒的地方,而是在有苹果的地方, 人们才喝苹果酒。这样说的话,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在进化的历程中,面对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我不懂为什么 我这样忧郁。”安东尼奥在《威尼斯商人》一开头咕哝道),**大脑的庞大机制已经经过设计,以便对可能的未来做出计算。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决定”。**因为大脑可以根据现在详细描述出未来可能的样子(除了细节稍有出入),这样我们就会自然倾向于按照“原因”先于“结果”的逻辑 来思考:过去的事件是未来事件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未来的事 件就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样子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

在我们的经验里,原因的概念在时间中是不对称的,原因先于结 果。当我们发现两个事件“具有相同的原因”时,我们发现这个共同原因 [25]在过去,而非未来。如果一场海啸的两股波浪同时到达邻近的岛屿, 我们会认为在过去有一个事件引起了这两股波浪,我们不会去未来寻 找。但那不是因为有一种从过去到未来的神奇的“因果”力量,而是因为 两个事件之间关联的不可能性需要一些不可能之事,而只有过去的低熵 才能提供这种不可能性。不然还有什么能提供这种不可能性呢?换句话 说,那些存在于过去的原因只不过是过去低熵的显现。在热平衡态,或 是在纯粹的力学系统中,由因果关系确定的时间方向并不存在。

因为我们大脑神经结构的限制,我们的记忆习惯于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归纳为原因,把思维加工过的记忆、逻辑思考的结果称作那个原因的结果。但其实,不是苹果长在了喝苹果酒的地方,而是在有苹果的地方, 人们才喝苹果酒。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才是关键,也就是事件。如果把每一个孤立的物体都看作一个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共同支起一个网络,每一个物体不是静止不动的孤立的个体,树在那里的高楼也一样在随着地球旋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的一切信息发生着交换,影响着每一个其他物体未来要发生的事件的概率。通过形成过程而非存在,我们理解世界。“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就如同一个智者所说,没有绝对的沉默。

每一种学科、理论,经济学、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对于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各种事件的不同视角。我们不应该孤立的去看待这些问题,思考这些现象。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必然位于一个绝对的环境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现在被限制在太阳系这个物理环境中,当然看不到太阳系之外的视角。因此,需要同时保持内部环境的思维和外部环境的思维,对于环境内部和外部的事情,思维的方式就应该是不同的,用内部现象的结论去看待外部现象,必然会出现矛盾。两种不同的体系,当然不存在统一的真理,这并不是说完全否定存在着不同系统中统一的东西。

到这里,我好像终于把要说的说清楚了。总结一下:

  • 我想说的尝试维持两种相反的想法,第一个层面就是针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而言。
  • 第二个层面,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愿意把两种扩展到X种。具体到实际的问题的时候,比如今天看到的一个讲拿破仑的文章 只要人们还崇拜征服者,世界就永远会有灾难和不幸。孤立的看这个问题,只会得到片面的结论,也不存在一个完美视角能覆盖到一个事物的全貌。保持自己的视角、态度,才是更应该着手事情。

如此多的视角和想法,如何找到自己的,这也就是我想说的太极与修行了。

对于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这个我一直会思考下去的问题,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每一个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也没必要给自己徒增矛盾与烦恼,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或者说它就是矛盾本身。(这并不是在辩证,因为它们本来就区别很大。)

  • 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路,一条路是向外探索,探索物质世界,从原子结构到股票涨落,从中研究控制现实世界的方法。一条路是向内探索,探索心灵世界,探究“我”的构成,“我”的特性,“我”的能力,建构起对自己的认知。遗憾的是,在前一条路上人山人海,在后一条路上却行者寥寥,而前一条路上遇见的诸多难解的问题,往往在后一条道路上才能找到答案。

    来源: 和自己相处

  •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经历: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的某个人说的某句话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斜坡。当我们没有任何阅历与经验时,那个斜坡的表面是光滑的。而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在书斋里听到的,在前辈那里似懂非懂学来的东西,就像是从斜坡上方流下来的水。光滑的斜坡留不住任何水。读书一箩筐竟似什么都记不住。而我们的每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都像是一把把锤子,将这个光滑的斜坡砸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坑。

    来源: 🥫阅读碎片罐头(202309月刊) 试行错误竹白

  • 不知来,视诸往 。其实当我们读了很多的历史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徐霞客游记》中那句:“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为何意,而《德道经》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意的真正含义或许就暗合于此吧。那一天,山下的你我,正奔忙着追逐“虚幻”,但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细声闻簌簌,远势望濛濛,不知过了多久,起身,抖掉蓑衣残雪,朝着光的方向,继续行走在路上。

    来源:行走在路上 - 太隐

  • 去的地方越多,你就觉得去的地方太少,看的风景越多,就觉得还有太多的风景没有看过。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似乎有的尽头就是无,宇宙也好像就是这样。时间的箭头,总是只会指向一个方向,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易得易失。

    来源:渴望着下一段旅行 梵低's Blog

认知盈余

棱镜通讯 No . 103 Clay Shirky - 太隐这篇推送里,看到了“认知盈余”这个概念,挺有意思。

Clay Shirky (克莱·舍基)是一位美国作家、顾问和教师,他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他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ITP)担任客座讲师,教授新媒体课程。Shirky还是一位 TED 演讲者,他在演讲中探讨了现代世界的变革与媒体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TED链接:Clay Shirky Speaker TED

Shirky的代表著作有《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等,这些书籍分析了互联网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现象对未来的影响。

认知盈余指的是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Meta、X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小红书、知乎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自由时间的激增和某种社会资产的稳步减少趋于一致,这种社会资产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

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在这样一种转变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

来源:棱镜通讯 No . 103 Clay Shirky - 太隐

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在看马克思《资本论》的时候想回答的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抱有一个想法:

如同水的价值一样,它的价值不因为它一定生成、产出什么而存在,而是因为它固有的性质。知识也是一样,它有着自身固有的永恒的价值。

在之前的富有的概率里,我想到:

富有从来不是真正富有的人本来的目的,它是伴随的一个概率。该有的都有了的时候,你想不富有其实也挺难的,名利会追逐你,甩都甩不掉,甚至反过来吞噬你。当所有的导向富有的概率事件都发生了的时候,最后那一点别人没有的” 运气 “,才是 fortune 真正到来的时候。当然这个运气,也可以说成是你的实力、命运,或者缺少这个运气的人的抱怨和忌妒。

提升自己就是最大的人生储蓄,最大的财富。当然富有了之后,它是真理,富有之前,它是一坨 shit。

认知盈余这个概念扩展了这个想法。

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 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而自觉的活动 ,我们的生产、劳动在当今资本化的社会运作中,剩余价值被剥削,这些自由而自觉的活动产生不了它原本应该对应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它们被抽象成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进而劳动和劳动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变化。我们的个人价值在现在的社会交换中,大部分只能存在与商品之中了。在价值和价格、货币、资本的转化过程中,现在的经济运行法则必然会导致财富向少数人流动。

马克思还说到,就算没有货币这种体现价值交换的形式出现,也必然会导致相似的社会运行规律。我们的自由而自觉的活动就算没有被抽象化成商品,也得对象化到其他形式之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交换是绝对而且必须的。

因此知识的交换,互联网信息的共享,认知盈余这种价值的形成是一定的。

我相信那些固有价值一直都是还是存在的。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劳动品价值或者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们不应该在现在习以为常的资本和货币华丽耀眼的盛装舞蹈中被渐渐淡忘 。知识和认知更是这样。并不是所有价值都能在货币里的得到应有的体现,也并不是所有价值都能够或应该参与货币的这场变装游戏,并不是所有的价值最后都会被披上货币的外衣。固有的价值,在其他对象化的形式之中,也一样会展现出它自身的价值。

艺术发展到现在,一个个天价拍卖,买的人都是人傻钱多?为什么一个只能挂墙上的东西指这么多钱?当然不是,这就是它固有价值的表现方式之一。就如同货币本身的职能一样,价值的体现。天价的艺术品,在今天是天价,可能一晚上之后,就是废品。但它固有的价值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它的表现形式。

所以,那句废话还是得说:知识就是财富。

但前提是,知识的价值形式可以转化。

As one resource becomes abundant, other resources become bottlenecks. When wealth and power become abundant, anything wealth and power cannot buy become bottlenecks -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当一种资源变得丰富时,其他资源就会成为瓶颈。当财富和权力变得丰富时,任何财富和权力买不到的东西都会成为瓶颈——包括知识和专业知识。

After a certain point, wealth and power cease to be the taut constraints on one’s action space. They just don’t matter that much. Sure, giant yachts are great for social status, and our lizard-brains love politics. The modern economy is happy to provide outlets for disposing of large amounts of wealth and power. But personally, I don’t care that much about giant yachts. I want a cure for aging. I want weekend trips to the moon. I want flying cars and an indestructible body and tiny genetically-engineered dragons. Money and power can’t efficiently buy that; the bottleneck is knowledge.

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财富和权力就不再是对一个人行动空间的严格限制。他们只是没那么重要。当然,巨型游艇非常有利于社会地位,而我们的蜥蜴脑热爱政治。现代经济很乐意为处置大量财富和权力提供渠道。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关心巨型游艇。我想要治愈衰老的方法。我想要周末去月球旅行。我想要飞行汽车、坚不可摧的身体和基因工程的小龙。金钱和权力无法有效地买到这一点;瓶颈是知识。

当金钱充裕时,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 — LessWrong - Vandee Wiki

Learn,learn,and learn

最近都在说查理·芒格的格言和它的故事。与其说芒格爱读书,不如说是爱学习和思考。

我只想记住下面这一条,因为芒格的格言都是“废话”。芒格自己也说过:钓鱼的两个原则:一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I think a life properly lived is just learn, learn, learn all the time."

正确的过完这一生,就是不断学习、学习、学习。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自然也是一句“废话”。

和开头我想说的一样,这些话谁说出来都一样。因为,知识,Knowledge、智慧,philosophia有它固有的价值。它不因为它是“农夫”而褪色,也不因为它是“芒格”而耀眼。它就是知识与智慧本身。

超级对齐vs有效加速:OpenAI高层大混战,最近奥尔特曼被罢免的事情,让有效利他主义 - 维基百科这个词又频繁出现,过多的争论的这些各方观点,没什么意义。没有孤立的物体,有的是互相联系的事件。即使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也会有另一个OpenAI,另一个Chatgpt,另一个山姆·奥尔特曼。因为按照我们人类对于历史的总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我其实越来越倾向于奥尔特曼和马斯克,虽然他们的想法好像是相反的。量子力学的出现质疑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决定论”体系(注:这里的“决定”指的是相对于概率模糊性的可计算的确定性),而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倾向于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注:量子力学并不完全否定自由意志,这里的自由意志概念不同于法律、心理学中的自由意志)。

就如同基因最本来的目的一样—自私的无限复制自己,也如同宇宙本来的目的一样—从低熵到高熵的状态,熵增加。我们无法阻止未来“既定”的事情,因为并没有过多的原因去导向这个结果。

热振动就像在不停地洗一副牌:如果牌是按顺序排列的,洗牌的过 程就会把顺序打乱。这样,通过洗牌——借助万物自发的无序化,热量 就从高温物体传向了低温物体,而非反之。熵的增加只不过是普遍又常见的无序的自然增长。 这就是玻尔兹曼领悟到的内容。过去与未来的区别不在运动的基本 规律里,也不在自然的深层法则中。是自然的无序化导致了越来越非特 定、不特殊的情形。

如此看来,只有当我把目光聚焦于牌的特定方面时(在这个例子中 是颜色),“某些排列比另一些更特殊”的概念才有意义**(比如二十六张 红色的牌,然后是二十六张黑色的牌)。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对牌进行 区分,那所有排列就都是等价的:没有哪个比其他的更特殊。[11]只有当 我们以一种模糊与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的时候,“特殊性”的概念才会出现。玻尔兹曼说明了熵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我们以一种模糊的方式描述世界。他证明了熵就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区分的不同排列的数量。 热量、熵、过去的低熵都是近似地、统计性地对自然进行描述的概念。

来源:时间的秩序

我们现在自以为的秩序,可能真只是一个随机洗牌的结果,我们在这个巧合中,认为我们是特殊的。我们因为在寻求逻辑自洽,寻求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归纳总结出这些符合我们大脑逻辑规律的真理。就像恐龙爸爸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突然就没了,人类突然某一天就从猩猩进化了,并没有一定的原因和结果。

AI就是一个随机洗牌的特定结果,我们在这个洗牌中,没必要一直争论这些原因和结果。崇尚革命的激进派像宗教一样的布道,保守派一味的设定限制和强调伦理,这些唾沫贩卖了太多的焦虑,让吃瓜的我们在Overton window 奥弗顿之窗之中一并贩卖了自己的注意力。

  • There’s this concept called the Overton Window: the range of policies or ideas that are politically acceptable at any given time.

    有一个概念叫做“奥弗顿之窗”(Overton Window):在任何特定时间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一系列政策或想法。

  • Since Joseph Overton came up with the idea in the mid-1990s, the concept has expanded beyond government policy. Now, it’s used to describe how ideas enter the mainstream conversation where they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societal norm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自从约瑟夫·奥弗顿(Joseph Overton)在1990年代中期提出这个想法以来,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政府政策之外。现在,它被用来描述思想如何进入主流对话,影响公众舆论、社会规范和制度实践。

  • The Overton Window is the knot in the narrative tug-of-war. The teams pulling on either side don’t actually expect that everyone will agree with and adopt their ideas; they just need to pull hard enough that the Overton Window shifts in their direction.

    奥弗顿之窗是叙事拉锯战中的结。任何一方的团队实际上并不期望每个人都会同意并采纳他们的想法;他们只需要用力拉,让奥弗顿窗朝他们的方向移动。

    来源:Narrative Tug-of-War - Not Boring by Packy McCormick

就像奇异博士一,Doctor Strange最后看了无数种结局也没有逆转的答案。最后自己进入那个结局,进入那个无限失败的结局的循环,结果拯救了世界。如果结局注定就是没有自由意志,这很重要么?就随它去吧。这正是我们一直在选择的自由。

一切,自有答案。Just learn, learn, learn all the time。

和这句话一样,其实今天写的都是“废话”。文章的标题更是“废话”到我自己都不会怎么点开,

但也许这才是《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真正牛逼的地方,他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真正的践行了他的这些“废话”而不是和他们插肩而过,一直坚持的做到了许多人坚持不到的程度,以至于当他顺理成章随口说出这些的时候,那么的让许多人“不以为然”。

Reference